公元前202年,已经54岁的刘邦终于打破了楚汉之争的僵局,成功建立了西汉,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草根皇帝。然而,这个曾经满怀豪情的男人,刚刚登基便开始感到对帝王之位的疲惫与困惑。与秦始皇那种雄才大略、威严十足的皇帝形象相比,刘邦深知自己似乎差了些东西。秦始皇出身王室股票在线配资,左右都是文化人,举止有礼有规矩,而他刘邦,出身平民家庭,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,起初叫刘季,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称呼。他的哥哥们分别是刘伯和刘仲,连兄弟的名字都透露出几分市井气息。
年轻时的刘邦,生活散漫无所事事。《史记》上记载他“好酒及色”,就是指他嗜酒如命,且喜欢女色。他没有工作,靠着父母养活,勾结了一位小寡妇,还生下了长子刘肥。年轻时,他几乎过的是一种混混般的生活,常常吃霸王餐,带着一帮狐朋狗友,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。即使在他成了亭长后,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性,经常利用手中的小权力到处借酒吃饭,甚至赖账不还。这种性格也让他的朋友——一个卖狗肉的樊哙,无奈之下,不得不躲他几次,甚至搬了摊子,哪里搬,刘邦就追到哪里。刘邦对朋友的仗义,也暴露了他一些轻浮的本质。
展开剩余78%尽管他的父亲刘煓是一个务实的农民,家里也不算贫困,但由于兄弟众多,家道渐渐也有些薄弱。刘邦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,直到30多岁才通过科举考取了一个小小的官职——泗水亭亭长,相当于今天的村镇干部。即便如此,他依旧任性,常常到处白吃白喝。由于这种不拘小节,甚至有些轻浮的行事风格,刘邦身边的将士大多也都是性格豪爽、不拘礼节的下层人物。朝堂上,本应严肃威严,讨论国事,却常常乱作一团。每当宴会时,几个大臣不光狂饮乱叫,还会拔刀砍柱,搞得一片混乱,刘邦只能坐在龙椅上无奈地看着这一切。看着那些所谓的“始皇威仪”,他不得不自觉自己的帝王威仪几乎没有,甚至有些丧失。
刘邦的这种困惑,恰好被马屁精叔孙通看透了。叔孙通知道刘邦内心渴望有一个体面的、威严的朝廷,于是提议:“鲁地自古礼仪之乡,陛下不妨批准我去一趟,我会请鲁地的儒生为陛下制定一套朝廷礼仪,保您朝廷规矩严整,文武有礼。” 刘邦虽然不喜欢繁琐的礼节,但他也知道,作为皇帝,想要得到尊重,必须有相应的威仪,因此答应了叔孙通的建议:“去吧,我希望这套礼仪简单易学,最好朕也能轻松做到。”
叔孙通并没有让刘邦失望,带着30多名儒生深入孔子的故乡曲阜,经过精心策划,很快制定出一套既简单又震撼的礼仪。这套礼仪的核心,就是朝会时,朝臣们必须跪拜皇帝,这与之前的礼仪完全不同,以往皇帝基本是站着接受朝见的。而这套跪拜仪式,便是“三跪九叩高呼万岁”的形式。虽然刘邦原本对跪拜礼不甚重视,但当他亲眼见到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,山呼万岁,刘邦也终于体会到皇帝的威仪。
这种制度的实施,一开始让刘邦大为震撼。他看着那些顶礼膜拜的臣子们,心中满是自豪与满足:“啊,原来当皇帝是这么尊贵的事!”看到这种局面,叔孙通自然也非常得意,场面维持得极好,谁要是有丝毫差错,立刻被纠察御史拉出去训斥。几次过后,刘邦也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仪式,每当有朝会,文武百官就会在皇帝面前恭敬地跪下。
然而,刘邦渐渐发现,自己有些难以平衡其中的矛盾。他的父亲刘太公,虽然年事已高,但依旧健在,且年过七十。此时,刘邦已经是皇帝,而他父亲却依然在生活中扮演着父亲的角色。刘邦不忍心看到年迈的父亲在他面前下跪,但刘太公却坚决表示,作为儿子的刘邦是君主,父子之间应该有君臣之别,君臣之礼大于父子之礼。
此时,叔孙通再次给出了建议:“秦始皇即便父亲没有称帝,他也为秦庄襄王追尊了太上皇,得以让父亲享受帝王般的尊荣,陛下何不效仿?”刘邦听后大喜,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,尊刘太公为太上皇。这个制度也由此在历史上被沿用,并影响了后代诸多皇帝,如唐朝的李渊、宋朝的赵佶等。叔孙通因其出色的建议,被刘邦提升为“太子太傅”。
如此一来,刘邦不仅解决了自己在家族中存在的困扰,也为后代的皇帝们确立了“太上皇”的制度,这一制度被沿用了两千多年,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礼制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