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股票配资网址是什么
廖静秋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三岁。在她去世之前,她从三米高的假船上跳下五十多次,每次都忍受剧痛,同时注射药物止痛,依然坚持拍摄中国首部彩色戏曲电影。她的女儿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母亲,那时她只有八岁,母亲在银幕上的身影仿佛只是虚幻。
1925年冬天,四川潼南,一个天刚亮的早晨,年仅十岁的廖静秋正在河边洗碗。那年,她的母亲去世,父亲决定将她送入戏班。家里对她的未来毫不含糊:“读书无用,学戏至少能养活自己。”
展开剩余85%当她被带到川剧班时,身上还湿着衣服,她眼神倔强,嗓音清亮。班主看着她,觉得这个孩子像个男孩,能吃苦。她那年九岁,没人预料到她会在戏台上付出生命。
戏班对廖静秋来说犹如地狱般的锤炼。跪砖头、顶水桶、吊嗓子、走砖步,每天十五小时的训练,令很多人撑不过三个月。但廖静秋硬是挺过来了,而且唱得非常出色,她的青衣唱段不依赖哭腔,而是靠深厚的气息和技巧,让连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为之动容。她的歌声让《梁红玉》一出场便引起全场的惊叹。
年仅十六岁的她便登台主演,十九岁时,已经名扬四川,观众称她为“川剧梅兰芳”。然而,她从不回应这些称号,只是说:“唱戏不是装腔作势,而是用心演绎。”
1947年,她接演了《杜十娘》,在排练的第一天,她几乎把整个剧本修改了一半。导演不满,她却说:“你不懂杜十娘,她不是一个怨妇,她是一个烈女。”
在1950年代初,廖静秋拒绝了调往省剧团的机会。“我是演员,不是官员。舞台在哪,我就在哪。”川剧圈的老行家纷纷摇头,觉得她脾气太硬。
1957年,廖静秋被诊断出癌症晚期,医生告诉她最多活三个月。尽管如此,她依然签下了电影《杜十娘》的合同。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,拍摄周期长达两个月,其中有一场戏她需要从三米高的假船跳下。剧本原本要求“一次完成”,然而她跳了五十多次,每一次都摔在木地板上,右腿青紫,化妆师为她止血,导演让她休息,但她从不言苦,只要拍摄开始,她便毫不犹豫地上场。
每天早晨,她注射止痛药,下午继续拍摄。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却始终坚持:“电影必须完成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
直到杀青那天,她在休息室倒下,手里仍紧紧抓着剧本。她没有去医院,也没有接受手术,便在剧组宿舍内离世,享年三十三岁。医生说她的肝脏已硬化,几乎无法承受剧烈运动,但她一直没有放弃。
电影《杜十娘》上映后,引起了全国轰动。观众纷纷表示:“她演的不是杜十娘,而是她自己。”她死后三天,作家巴金写下了《廖静秋同志》一文,称她为“用生命演完最后一场戏的人”。巴金也曾去过她家,唯一找到的遗物是一册翻旧了的剧本。他为她题写墓志铭:“现代科学保留了她的艺术与热爱人民的心。”
那时,录像带还没有普及,能留下的只有胶片。她的电影被分割成多个教学片段,送进全国各地的戏曲学校。巴金建议将她的另一部作品《李甲归舟》搬上银幕,尽管这部剧的唱词复杂且剧情冷门,但他坚持认为:“这是她演得最好的戏,不能让人忘记。”
然而,电影拍摄方案提交了五次才最终获得批准,尽管上映后的反响平平,但其中保留的她的录音片段却成了永恒的回响。她录音中只说了一句话:“演戏不能演熟,熟了就死了。”
《杜十娘》成为了真正的经典。电影放映第一年,收到了超过两万封观众信件,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地区。许多观众写道:“她不是演员,而是杜十娘本身。” 电影杂志也刊登了她在片场的幕后照片,照片中的她骨瘦如柴,但依旧站得笔直。摄影师回忆道:“她几乎不需要调光,光会自动追随着她。”
许多演员看过这部电影后,决定退出现有的戏剧生涯。一位演员说:“我做不到那样的投入,做演员已经没有意义。”
川剧界为她立了雕像,但没有人能模仿她的唱段。她使用的不是标准的发音,而是自创的“气带音”技法。她的声音在高潮时像哽住,观众误以为她要哭泣,实际上她依旧在唱。
廖静秋的去世,仿佛将舞台一分为二,之前的戏是为了取悦观众,而她之后的戏则是把生命融入其中。
在她死后的那些年,女儿廖学秋时常在外婆怀里听人提起母亲的名字。当时她才三岁,什么都不懂,只记得外婆哭了一整夜。
直到她八岁时,她第一次通过电影《杜十娘》在大银幕上看见母亲。那是一个黑暗的电影院,座位上是木制的,放映刚开始时,四周一片寂静,突然,她听到周围有人抽泣。大银幕上出现了一张她无法认出的脸,但她觉得它又是那么熟悉。旁边的大人轻声说道:“那是你妈妈。”
她没有哭,也没有发出声音,只是静静地看完了整部电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