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,战火连绵不断,各路英雄纷纷崛起十倍配资开户,他们各自效忠不同势力,必须经历无数险阻、斩杀敌将,才能在这乱世中声名远播。作为刘备的义弟,关羽和张飞凭借他们的威名为刘备赢得了不少战功。然而,关羽的结局却并不如人意,令人惋惜。
“败走麦城”的惨败则让曹操和孙权捡了大便宜。如果关羽侥幸逃过这场灾难,会不会给历史带来另一番景象?而蜀汉在那种情况下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变局?
要真正了解关羽,恐怕得从《三国演义》开始说起。特别是关于“失荆州”这一关键事件,除了外在的种种原因,关羽自身的决策与性格难道就没有任何问题吗?
从后世对他的认知来看,关羽始终背负着“傲慢”的标签。他对孙权、糜芳等人的态度颇为傲慢无礼,几乎是得罪了不少人。
展开剩余88%表面上看,关羽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,用实际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勇武。后世更是将他神化,塑造成传奇英雄的形象。但毕竟他是人,身上不可避免带有人的本性与脾气,这些特质同样影响了他的命运。
在诸葛亮眼中,能够获得关羽赏识的人寥寥无几,自然包括刘备和张飞,这几人是他们结义时缔结的深厚兄弟情谊。更何况,关羽对张飞的态度几乎是“长兄长弟”,只要关羽想做的事,没人敢阻拦,甚至张飞都得配合。
但对待其他士大夫,关羽则多次表现出轻慢和不屑,甚至不如对待普通士卒还要冷淡。
简单来说,关羽心里认为,士卒才是真正与他生死相依的“兄弟”,而那些士大夫则是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同僚,难以亲近。
糜芳、刘封等人本身也有不俗才能,但关羽却总看不顺眼,甚至鄙夷他们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关羽败走麦城,孙权的势力确实强大,但在此之前孙权曾试图与关羽修好,甚至提议结亲家门,可关羽对此表现得极为不屑一顾。
他对敌对者和友好者都如此傲慢,甚至连诸葛亮这个军师的面子也不放在眼里。作为诸葛亮的哥哥,诸葛谨本应受到尊重,但关羽丝毫不给面子,直接羞辱,这不仅令诸葛谨难堪,也让诸葛亮颜面无存,而关羽对此根本毫不在意。
此外,在刘备军中,还有另一位同样英勇的将领——马超。马超的战功早已闻名遐迩,虽是后来归降,但各方势力都极力争取。傲慢的关羽自然不会甘心,想借此机会较量一番。
后来,关羽不顾一切想去成都与马超决斗,这显然是要一较高下。作为调解者的诸葛亮见状,只能稍微夸赞几句,才算给关羽一个面子,避免局势失控。
一向盛气凌人、骄傲自大的关羽绝不会轻易受气,“败走麦城”让他颜面扫地。虽说他最终被斩杀,但他留下了“忠义”的美名。
但假如关羽侥幸逃出临沮,他会给蜀汉带来怎样的风云变幻呢?依照他的性格,恐怕事情会更为难以控制。
首先,他必定会找几个人麻烦,刘封绝对是第一。关羽孤军奋战,刘封自然难逃牵连,他想必会借机在刘备面前好好表现一番。即使刘封是他的干儿子,关羽和刘封相比,刘备心中有数。
虽然刘备想保护刘封,但以关羽的性格,刘封恐怕难逃一劫。刘备对刘封的忌惮由此可见一斑。
其次是马超。马超虽被封为平西将军,坐镇临沮,但他本人和兵力并未常驻此地,而是身处川中。
为何如此?这得问刘备。因为他忌惮马超,难以放心让降将单独守卫封地。马超本有机会支援关羽,若他曾驻扎临沮,关羽的结局或许不会如此凄惨。
责问过后,关羽自然要找回面子。先是在自己人面前树威风,接着便要在孙吴面前讨回失地。荆州已经失手,关羽怎能不奋起反击?这时最听他话的张飞自然会紧随左右。
不过两军交锋,孙权占据优势,蜀军伤亡惨重,贸然出战显然不智。关羽不多虑,诸葛亮和刘备等人却极力反对,内部矛盾恐怕难以调和。
与此同时,诸葛亮和赵云的态度也极为矛盾。形势显然对蜀汉不利,他们多半选择保持中立,不支持任何一方。
但战场上谋士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将领,他们的态度将左右整个局势,若真如此,场面将异常尴尬。
最后两点牵涉甚广,尤其关羽讨回颜面的举动,刘备的态度至关重要。
一旦刘备支持关羽和张飞与孙权再战,必将伤害蜀汉内部多方利益,内部矛盾激化,甚至引发动荡。
若刘备不支持,关羽与张飞的兵力也只能孤注一掷,胜算渺茫,最终影响三人关系,或有分崩离析之虞。
总的来看,凭关羽的性格,事态必然一触即发,但他终究没机会再闹下去。
说了这么多,别忘了关羽的“义”,他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,将刘备置于首位,誓死追随。
有人说关羽是“知恩图报”,但须知最初刘备一无所有,流离失所,常常陷入生死边缘,甚至无立锥之地。
简言之,跟随刘备无异于自讨苦吃,但关羽却与之患难与共,这份忠义非同寻常。
以关羽的才干,只要他愿意,任何势力都会争着招揽他。曹操曾多次献上优厚条件,关羽却坚决不动心。曹操费尽心思,最终徒劳无功。
由此可见,关羽的“义气”非虚言,而是体现在行动中,令人动容。
世上没有如果,关羽终究死于临沮。他的功绩不可磨灭,对刘备的忠诚无处不在。虽有高傲之性,关羽终究是一位难得的英雄猛将。
关于关羽,我们已经做了深入探讨,你对他的形象又是如何看待的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